杰出人物申请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创新项目征集 > 杰出人物申请

谢敏慧

更新时间:2024-11-05 10:54:07点击次数:191次
基本信息

谢敏慧院长,大学毕业于临床医疗专业,出生于中医世家。行医57年,曾在地方医院、部队任职, 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、三八红旗手、优秀党员、医疗战线红旗手,荣获三等功。92年被选拔去谢可珊瘘痔专科医院进修,并被聘为终身名誉院长,93年开设中西医门诊部。义诊30年,惠益无数穷困人群。1992年起,开始为僧伽及困难群众免费看病送药,护持过十三场三坛大戒戒场,每天接诊90到150人,曾一年中往返38地义诊,服务上万人次,救治僧伽无数。2013年11月到2014年1月,深圳弘法寺代表中国佛教界首次到尼泊尔传三坛大戒时,推选中国医护人员护持戒场,谢院长是唯一当选者。

一个人,一天问诊百位病人,而且是义诊,是什么概念?

一个人,坚持为出家师义诊30年,是什么情怀?

一个人,用近半世纪的义举,感染了家人,让老伴说出,“把准备买墓地的17万省下来,你拿去做义诊吧,我们将来骨灰洒大海就好”,又是什么样的情怀?

同事去乾县参加僧伽义诊后,向我提起了上文所说的“一个人”,“谢院长,她就是那种用生命守护,也成就大家的人。”

“义诊的缘起,要从遗传基因说起吧……家中5代行医,我是第四代传人……从小,就见过许多看不起病的人……”

9月26日,越洋电话里听她谈起过往,体味半世纪的沧海桑田,和未改的赤子初心。

“上山下乡时,大卡车上有个箱子比我还高,后来知道,那是药箱,为我准备的……领导知道我的家世和特长,从一开始就寄予厚望……到了当地,发现百姓穷得连5分钱挂号费都出不起,我就帮他们垫,还用妈妈塞给我的零花钱为他们买药。”她职业生涯的起点,就注定了终点,不是一己温饱、功名。

“后来,我考上了卫校,去异地上学,但忘不了那些看不起病的村民。周末,就回来为他们义诊。那时,每次我回来,门口都会排起长长的队,有些村民甚至会泪流满面,因为他们心疼我,为了省钱,不坐车,一个小姑娘要走那么长的路,只为给他们看病。那时,我一月30元生活费,24元,用来倒贴义诊。”

这样的经历,让她看到,

一个人心头的爱,是会有回响的。

30年来,她培养了很多学生,根据各个困难地区的需要,给他们建立小型的医疗单位,并配备常用的医疗设施及药品,还时常给他们补充药品。

记得第一次,感受到生死之迫,是深夜里有人端来一大盆血块,她二话没说,连夜抢救流产的孕妇。她拿红糖水给孕妇喝,尽管自己生活也很艰难。精心医治下,那个连丈夫都没对她的生存抱希望的女人,活了。

记得第一次,感受医生的责任感,是有人掉到沥青桶里,伤势之重,恐怕不是小诊所能救的,但此时,如果送大医院,病人途中丧命的风险性极高,此时,是全力救治,自己承担一切责任,还是选择对病人风险高,对医生却相对“安全”的转院,是在考验一个医生的良知。她二话不说,剪下了病人的衣服,选择了前者。那一次,她通宵抢救,直到自己晕倒。

“那次的经历告诉我,要想成为真正的医生,不光要有医术,还要有责任心。”

虽然素昧平生,但既然有缘相遇,我就值得你生死相托。这,就是医者父母心。

付出总会有回报,她的努力,被越来越多人看见……上级总是不吝于给她学习的机会,年纪轻轻,她就成了全科医生,90年代初,她被破格提升为院长,面对质疑的声音,领导只说了一句话:“她一个人,能撑起整个门诊部。”

就在事业顺风顺水时,1992年,她做出了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——停薪留职。

“是的,我下海了,我想用技术挣钱,然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”很快,她的中西医门诊部,“门庭若市”。我看不得病人痛苦的表情……一人有病,全家受苦……”“给人看病时,我能进入‘无我’的状态,救一个人,就是救一个家。救一个人,他就能更好地为国,为家,为周围人出力。”

十年后,中西医门诊部关门时,锦旗已经挂不下,积累下的欠条有一尺高,都是当年看不起病的人留下的。而她,一笔“债”都没去讨过,更是下决心,余生,专注义诊。

消息传开后,许多看不起病的人,都纷至沓来。其中,包括许多僧人。邀请她义诊的地方太多,她只能一片片的去,无论到任何地方去看病,都有相距两三千里的贫困百姓来求医。

下边情景,常出现在她的义诊中:

“师父,您的病情之前到医院检查过吗?”

法师说:“没查过,不想去,不想遭人讥嫌白眼。”

在一些人眼中,僧人出家,便该不识人间烟火,绝不该生病。种种的杂言碎语让师父们不堪听聆。再加上离医院路途遥远,交通行车,多有不便,索性停止了往返医院看病。

有的即便有心奔波看病,却因担负道场建设或功课,实在太忙,能拖就拖。一来二去,小病拖成大病,大病成了重病,饱受困扰折磨。出家人对看病不易,曾有多辛酸。对义诊团的到来,就有多欢喜。谢院长带领的义诊团精湛的医术,分类好的一列列瓶罐药物,一扫笼罩在出家人身上的疾病乌云。

“师父们很多是从苦堆里出来的……有一位老法师,腿烂得严重,一天念10万声佛,病却未见好转。周围人对他痊愈也已不抱希望,只让我为他上些药,减轻些痛苦就好。我却觉得每个病人, 都值得全力以赴……”

那一次,她光蹲在地上, 为法师清创就清了一个小时, 这对有关节炎的她来说,是一种“磨砺”, 法师的女儿和其他师父,见状,哭了。

治病,靠医术,也靠仁心。

这些年,她护持过许多戒场,经历过每天看病100人以上的日子,针灸包随时不离手, 疲惫到已经忘记了“疲惫“本身。有时,有义诊需求的寺庙多,她就一片片的去,最多时,一年走了38家道场, 不仅问诊僧伽,也义诊慕名而来的当地村民。

看起来,是她在付出,但她说, “很多师父,也给了我启迪。比如东林寺大安法师, 他原本是一位大学教授,出家后,开道场,为人带去人生的指引, 建医院,造福一方……我曾自备药品,参加过东林寺的大型义诊,是他亲自接待的。他曾盛邀我任在东林寺建的医院任院长, 我因为要护持更多的道场, 一时因缘不具足,但, 他一直是我前行路上的榜样。

“有些人说,善业亦业,修行最重要的是‘做功夫’,而不是到处做公益,您怎么看?“虽然觉得问一个几乎用生命来做公益的人这个问题, 有点唐突, 但毕竟,这是许多佛系心中的困惑……

“人圆佛即成,人道都还没尽好本分,何谈觉悟之道呢?”或许于她而言,义诊本身就是修行:她拒绝在义诊中用很快就过期的药,修的,是念念觉照,隐微处无愧于心。她在每一个因缘下,与病人“生死相托“,修的,是真正的随缘尽份,同体大悲。

“未来,家人我可以‘不管‘,但病人我一定要救……“

她说的“不管“,是事实。她和老伴,一个是当地名医,一个是局长,孩子结婚却是一场”简办“,很多人不解,她却对孩子说:”这辈子,爸爸给你留下德行,妈妈给你留下医术,够活了。“

“孙子两岁时,还不会叫奶奶,因为奶奶忙于义诊,很少陪他。但现在,他们也开始练习针灸了, 说长大了也要治病救人,我和老伴的胳膊都被他们扎得青一块紫一块,现在无菌医疗器械是他们最好的玩具……”

她说这话时笑得爽朗,我却听得心酸。想起她说的,上山下乡的日子,因为练针灸, 她身上也是被自己扎得“伤痕累累“,如今半世纪过去了, ”重温“同样的经历, 却是为了医术仁心,后继有人……

虽然,她一生的精力,更多地给了病人,而不是家人,但家人却给了她最坚定的支持。“先生一生为官,也一生清廉。常说,只要别人有困难,我们就力所能及地帮忙, 只要别人过得比我们好,咱就高兴。”一次,她和老伴去看一块价值17万元的墓地, 回来的路上,老伴说,“这钱省下来,供你义诊用,我们将来骨灰洒大海就好……”

“我们连墓地都不会有,这一生,除了更好地守护众生,还有什么可牵绊的呢?“她对我说

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,全年义诊9万6千多人,解决病人疑难病、多发病、常见病、及慢性病痛苦,解决他们看病难,难看病的问题,而年底由于积劳成疾,全天只能休息3-4小时,夜里还常有病人咨询看病,使其寝食难安,最后住进医院。但她依然拿生命继续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。

2013年11月份去尼泊尔义诊。免费给百姓看病。2014年1月回国时当地人痛哭流涕、恋恋不舍。


1645433299927867.png

1645433307227759.png

1645433316701863.png

1645433324979772.png

1645433332555647.png

1645433340775917.png

1645433348210867.png

1645433356964606.png

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作者本人提供,发布本文为挖掘中医药防治、疗法,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,不做个别诊断、用药和使用的根据,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,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。